西城律师之星栏目设立了!栏目以宣传优秀西城律师为宗旨,选择在业务领域、公益援助、管理或其他各个方面有特长、有典型意义的律师为主角,在西城律协的平台进行宣传,共同向他们学习。欢迎大家在公众号留言或后台回复信息,向我们提供优秀的律师人选!
今天文章的主人公很特别:40年前,她是一名军人;30年前,她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郑处长”;现在她是奔走在医疗卫生领域里的法律专家;是2020年“国家卫健委全国新冠疫情防控专家组”里唯一的一名律师;也是中央电视台“2020年度法治人物”。
她就是北京市华卫律师事务所的主任律师郑雪倩,也是本期“西城律师之星”栏目的主角。
首先从央视的法治人物视频感受郑雪倩律师的风采,视频来自央视。
看过了视频,我们可以用以下几个数字突出展示郑律师的“关键词”:
数字一:“智囊天团”里唯一一位律师代表
2020年2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关于调整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组成员的通知”,并公布专家组名单。由60人组成的这个“国家卫健委全国新冠疫情防控专家组”,被外界称为“智囊天团”。在新增的专家名单中,特别吸纳了卫生法学和舆情传播领域的专家,即来自北京市华卫律师事务所的郑雪倩律师,她也是“智囊天团”里唯一的一名律师代表。
那是新冠疫情最为紧要的时刻。得知临危受命,郑雪倩首先想到的是既然党和政府信赖,定不能辜负国家嘱托,必须发挥律师的最大优势和作用。那时,专家组的微信工作群消息提醒总是响个不停,小到要不要公布感染者居住小区的名称,大到国家层面的立法,几乎每天都需要专家们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分析研判、提出政策建议,再由卫健委汇总后上报中央。在疫情防控期间郑律师已经参加过近10次专家组讨论会。
如今再回顾这段特殊时期的专家组经历,郑律师感受最深刻的是:疫情防控期间的各个政策措施都可能涉及多方面法律问题;而律师实践经验丰富,善于用案例论证某项措施的可行性。专家组增加律师代表,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国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决心。郑律师最后补充道:“作为专家组成员,作为一名老党员,我很有幸能为抗疫贡献自己的力量。”
数字二:医学与法律专业的双结合
这个“双结合”与郑律师的经历密切相关。郑雪倩早年参军,在部队度过了十六年的青春年华。这样的经历不仅练就了她勇敢、坚强、能吃苦、肯奉献的性格品质,在部队医院十多年的临床经验,也使她掌握了过硬的医学专业技能。1986年,郑雪倩从部队转业进入北大医院法律事务室,开始自学法律,先后完成法律大专课程、政法大学本科课程,获得法学学士学位,又考取了律师资格,攻读博士研究生,边工作边学习,充分利用“双专业”大展拳脚。1999年,时任北大第一医院管理改革处处长、事业蒸蒸日上的郑雪倩,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职并自筹资金创办律所。随后,郑律师创办了全国第一家以医疗卫生法律服务为主的专业律师事务所:北京市华卫律师事务所。
是什么原因让当时的郑处长作出了辞职的决定?
原来,1999年当时正处于医患纠纷急剧上升的时期。时任北京市卫生局医政处处长吕鹏在《北京青年报》上表示,群众提出市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案例数量从1997年27例,1998年71例,1999年高达140多例,增长100%。彼时,医患纠纷矛盾凸显,医疗卫生法律服务人员仍是空白,当然也没有专门的律师事务所、律师来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具备医学和法律双专业背景的郑雪倩,也亲自处理过各类纠纷,对于医患矛盾、医疗纠纷的理解更为深刻。她深知,几乎每起医疗纠纷都非常复杂,发生的原因也各不相同。
再回首二十多年前自己这个“大胆的”决定,郑律师坦言,“当时肯定有过内心的纠结,亲人朋友也有很多不同的声音。但是我认为,从事医学研究的学者有很多,从事法律工作的专家也有很多,但真正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人并不多。我相信未来医疗卫生法律领域会是一片热土”。这也是郑雪倩当年辞职创办律师事务所的“初心”。
一旦下定决心,郑律师便将全部精力放在医疗卫生法律事业上,春去秋来一干就是20年。
从二十年前至今,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不断改革、完善。“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大卫生、大健康观念的落地,增强卫生健康治理体系整体效能,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推动人民健康状况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持续改善等工作,都需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我们作为律师必将大有可为。”郑律师特别坚定地说,“我也希望更多的年轻律师选择医疗卫生法律领域作为执业方向。”
数字三:医患矛盾的“第三方”
在北京市华卫律师事务所成立之后,郑律师最初更多的工作,是担任各大医院法律顾问,也代表医院代理大量的医疗纠纷案件。很多案件都是当时社会关注的热点。如:非典时期某医院侵犯患者隐私权案成为当年著名的十大案件之一;云南刺五加药物质量损害案,代表医院的她一人“舌战”代表药厂和患者的15名律师,这场经典庭辩令在场律师、检察官对她刮目相看,最后法官邀请她主持民事赔偿部分的调解工作,案件得以圆满解决。
作为医院的代理律师,在个案中是为了维护医院的合法权益;但同时律师作为第三方,郑雪倩也在客观思考如何改进医院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郑雪倩经过实践发现,我国当时医患纠纷的原因既有制度、体系的不足,也存在医疗技术水平局限、患者期望过高等问题。其中,医院和医务人员法律意识的缺乏、医院规章制度难以落实却是可以改进和完善的。
所以在代理案件之余,郑雪倩结合医院和医生的工作特点,利用每天中午医生、护士吃中午饭的短暂休息时间“开班讲小课”,从患者知情同意的重要性,病历书写的法律规范到如何保护自身安全,进行正当防为;从科研新技术的临床应用注意事项到超说明书用药要如何规范……既贴近医疗活动实际又明晰法律风险,她的课越来越有名,曾有一年在全国给医疗机构授课百余场,甚至在西藏吸着氧气讲了3天的免费普法课程。正是在郑律师身体力行的推动下,如今,医院的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已然提高,很多医院都将法律培训纳入了医务工作者的年度考评项目。
2004年之后,郑雪倩还经常作为《今日说法》等法律栏目的受邀嘉宾,对热点案例进行解读,让更多人了解案例背后的法律常识,进行社会普法。
三年前,郑雪倩带领的律师团队,开始与北京各大医院合作,开展手术律师见证,对于疑难重症以及存在重大风险的手术,让律师提前介入术前谈话,律师作为第三方,为医患双方建立一个沟通平台,帮助患者询问确认是否理解医生讲解的相关风险。
这个工作方式的效果如何呢?
“项目开展以来,经过手术见证产生的纠纷仅有1例。就北京协和医院来说,1年手术见证有300多例。”郑雪倩认为,手术见证是将医疗风险管理前移的有益尝试,是手术风险的合理分担,有利于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从而达到减少医疗纠纷的目的。
数字“多”:参与卫生领域多部法律的起草修改工作
“我现在应当无愧的说,几乎涉及到我们国家卫生方面的法律讨论,我几乎都参加了。”郑律师与医疗卫生事业打了半辈子交道,从医疗机构的维权,个案的代理,再到为整个医疗行业开具法治药方,参与相关的立法讨论、起草、调研、修改等工作的数量,已远非具体数字能够展现。
例如,在《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起草制定之时,郑雪倩基于以往经验,多次呼吁针对非医疗过失的医疗损害建立医疗风险基金,构建风险共担机制。同时,制定基金领取的相关标准和监督机制,由政府推动落地实施。郑雪倩的建议得到部分采纳,2018年10月起施行的《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一章总则当中,第七条专门规定了“国家建立完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发挥保险机制在医疗纠纷处理中的第三方赔付和医疗风险社会化分担的作用”。
又如,参与我国正在修订当中的《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工作。
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医院协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分别组织开展“传染病防治法的修改完善”第三方评估工作,郑雪倩同时担任中国医院协会医疗法制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并担任第三方评估研究组组长。
“在中国医院协会和中国医师协会领导、指导下,我们组织了7个方面的研究小组,对16000多人进行问卷调查,最终完成了50万字的评估报告并获得好评。”郑雪倩说。作为该工作的负责人,郑律师认为,传染病防治法作为指导重大传染病暴发流行时抗疫的特别法,应从顶层设计考虑,完善应急防控处理内容,保证法律的完整体系。此次传染病防治法的修订,也是筑牢我国公共卫生法律基础的重要举措。它将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的宝贵经验转化为可靠的法律保障,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共卫生法律体系,打造重大公共卫生风险的依法防控长效机制。
此次征求意见稿第一、二条,完善了立法宗旨,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写入立法,强调坚持政府主导、依法防控、科学防控、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防控原则;征求意见稿将此次新冠疫情防控的有效经验进行提炼、上升为法律,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传染病风险提供了处置的“模板”。
谈起工作如数家珍,最后提起家人,郑律师也是心有愧疚。因为工作的原因,陪伴家人、陪伴刚出生的小孙女,共享天伦之乐的时间非常有限。但家人一直以来的理解与支持,让她没有太多后顾之忧,能够忘我地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当中。
从军人到医生到律师,从个案到广泛参与立法,从郑律师到郑律师团队,从一个人到一家专门从事医疗卫生服务的专业律所,尽快推进卫生法律事业的发展,已成为植根郑律师心中的使命。这个使命一直鞭策着郑律师只争朝夕,时刻奋斗在医疗卫生法律工作中。
郑律师获得2020年的“中国法治人物”评选,是一份“意义非凡的荣誉”。不仅仅代表郑律师在新冠疫情期间的付出,也是对郑律师过去投入全部心血的事业的鼓励,更是党和国家对律师行业参与法治国家建设的认可。
祝愿郑律师和她所带领的华卫律师事务所发展越来越好!
打开微信扫一扫
通过手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