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青年法律人才培养与基层法治实践融合路径,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联合北京市西城区司法局、北京市西城区律师协会,于2025年7月正式启动实习律师参与人民调解机制。机制运行以来,各方协同推进、平台规范运行、人才梯队初步形成,兼具实践温度与育人意义。
机制回顾:从构想到落地的制度探索

“西城区人民法院实习律师调解工作室”揭牌仪式
2025年7月30日,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与北京市西城区司法局、北京市西城区律师协会正式签署《协同推进实习律师参与人民调解工作的合作框架协议》,并同步揭牌设立“西城区人民法院实习律师调解工作室”。作为北京市法院系统内首家面向实习律师的调解平台,该机制旨在打造集多元解纷、实务锻炼、司法为民于一体的基层社会治理载体。这既是对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发展,也是落实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要求的具体举措,更是回应人民群众“公正与效率”司法需求的必然选择。

《协同推进实习律师参与人民调解工作的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仪式
机制运行几个月以来,三方围绕制度建构、人员选派、培训管理等方面,推动调解机制落地生根。第一批入选调解员均为法律基础扎实、综合素质优良的实习律师。
目前,调解员们已在法官指导下已陆续参与各类民商事案件调解工作,展现出良好的职业素养与适应能力,逐步形成了“流程规范、协作顺畅、成长可见”的工作氛围,在调解工作中稳步筑牢并践行司法为民理念,有力推动平安西城、法治西城建设。
实践聚力:调解员代表的成长印记

作为一名跨界转行者,起初我担心自己法律功底薄弱、实操经验不足。但在法官和法官助理的指导与帮助下,这几个月的调解工作让我收获了前所未有的成长。来到法院的第一个月,我就接手了数十起类型丰富的案件。每一起案件都是一次全新的学习。
每当调解陷入瓶颈,我都会主动向法官请教。在法官与法官助理的悉心指导下,我不仅找到了突破困境的思路,调解成功率也显著提升。如今回望,对比最初见到当事人时的局促不安和思路不够连贯,现在的我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而且,这份工作还让我收获了前所未有的价值感。当事人多次表示,我帮他们争取到的方案缓解了他们当下的焦虑,也给他们未来的生活带来了希望,这是我过去工作中极少体会到的成就感。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带着这份热爱与初心,认真总结每一次调解的经验,不断提升案件调解效率与专业能力,在化解矛盾、传递司法温度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带教法官文潇简评:
调解员自入职我团队从事调解员工作以来,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在工作实践中,积极学习调解工作流程、工作方法并总结经验,高质效地完成调解工作。

从实习律师到法院调解员,角色的转变不仅是一种身份的切换,更是一种思维的更新、心态的重塑。
在法官和法官助理专业的指导、耐心的帮助下,我逐渐学会用更细腻的语言传达法律的温度,用更包容的视角理解当事人的情绪。我逐渐意识到,调解工作是对自我的持续打磨,是把“我认为对的”转变为“各方能够接受的”,是从强调“立场”转向追求“平衡”。这份工作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法治不仅关乎制度与规范,更关乎情感与信任的建构。
下一步,我将继续以谦逊的态度接受指导,以坚定的步伐沉潜前行,愿用调解的实践丈量法律的深度,守住那份最初对公平正义的向往。
带教法官李蕾简评:
调解员能够自觉遵守法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认真负责,能够及时、有效地完成案件送达,专业基本功扎实,能够快速准确地理清法律关系并整理出争议焦点,灵活地运用调解技巧平衡各方利益,妥善化解纠纷。

从最初翻阅案卷时的忐忑,到面对工作不知从何入手的焦虑,再到规范完成送达、独立完成一场调解工作,这段经历对我而言,是一段将法律知识从理论引向实践的魅力旅程,更是一次深刻的职业洗礼。
我曾以为调解仅是法条的简单运用,但真正参与后才发现,它更是一场情、理、法的交融艺术。每一个看似简单的纠纷背后,都是当事人真实的生活与期盼。
未来我希望能更深入地锤炼自己的调解技巧,继续向经验丰富的法官和调解老师学习,结合实际工作,探索更高效、更实用的调解方式和方法。我坚信,这段宝贵的经历将为我未来的职业生涯注入“和谐”的底色,让我始终牢记:法律工作的终极目标,是定分止争、创造和谐。
带教法官何宗遥简评:
调解员在岗期间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具有一定的钻研精神,经常与法官沟通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具有较强的与当事人沟通的能力。
实习律师调解机制作为西城法院推进多元解纷机制改革的重要实践,有序运转。调解员们的切身经历,是机制温度的最好注解。未来,西城法院将持续完善平台建设,优化培训体系,拓展服务场景,让更多青年法律人“在实务中淬炼,在服务中成长”,为法治社会建设不断注入新鲜力量。
供稿:立案庭(诉服中心)董晓旭
制作:安雪晴